消熱痰用竹瀝;瀉實火用竹茹。導虛火用童便;益真陰用秋石。延年祛病用松黃、松脂;祛舒筋用黃松節。定喘用白葵花;療痢用赤、白扁豆花。壯陽用胡桃、蜀 椒;暖子宮用艾葉。虛煩用粳米;熱渴用蘆根。止消用蘭葉;定嗽用梨汁。止血用金墨;療崩用陳棕。治腸風用石榴皮;治紅痢用紅曲。治白痢用煨姜;治赤白帶濁 用韭子、白果。止嘔、定嗽用枇杷葉;止鼻衄用白茅花。行瘀用百草霜;達生用黃楊腦。探吐用瓜蒂;速產用弩牙。下噎用杵糠;定喘用鉛汞。療黃用鐵屎;鎮心用 辰砂。辟邪用雄黃;潤腸用松子仁。治疝用荔、橘核;催漿用筍尖、櫻桃萼。拔毒用蒲公英;通乳用通草。發麻用紫背浮萍。治心煩不眠用雞子黃。藥引多端,指難 遍屈。今以常用之引,聊錄數則。舉一反三,其惟良工乎?”
龍之章在“大藥引子甚是得力”中介紹了自己使用藥引的經驗:“我嘗治傷寒,大蔥一把 煮水煎。我嘗治吐衄,茅根一握煮水煎。我嘗治腹疼,黑豆一碗(炒焦)煮水煎。我嘗治尿血,薊根一束煮水煎。我嘗治瘡腫,忍冬一掐煮水煎。我嘗治風癥,艾葉 一團煮水煎。我嘗治眼紅,薄荷一襟煮水煎。我嘗治滑瀉,五倍一兩煮水煎。我嘗治虛熱,童便一罐當水煎。又嘗姜汁一大盞,對藥治頑痰。又嘗韭汁一大杯,入藥 治血鮮……諸如此類癥,引子最為先。”
清代張確《資蒙醫經》全面總結了引藥的作用:“酒入經為引者,取其活血行經;姜入藥為引者,取其發表注 凝;小棗入藥為引者,取其消散開胃;大棗入藥為引者,取其寧心利水;燈芯入藥為引者,取其得睡神歸;蔥白入藥為引者,取其補血健脾;龍眼入藥為引者,取其 發散諸邪勿住;蓮實入藥為引者,取其清心養胃和脾。”
湯劑中的藥引藥引用于丸劑是送服藥物,用于湯劑,則是加入方劑中一起煎煮,不過多是后下。因為藥引多是食品和易得物品,所以多是病家自己采集,自己估計用量。
- Jan 20 Mon 2014 15:54
消熱痰用竹瀝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